【教育】哈佛的秘密
前阵子哈佛大学惹上了官司,被非营利性组织SFFA(学生公平录取)以“招生歧视亚裔美国人”为由告上了法庭。哈佛大学被迫交出了从未公开过的招生标准,让人们得以罕见地一窥美国最顶尖大学的神秘招生过程,以及非常成熟、高效的人才遴选体系。
招募到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并把他们培养起来,然后回馈社会、回馈自己,这其实是哈佛大学的成功之道。因此招生是哈佛大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数百年来从未被公开的招生标准则是哈佛的最核心秘密。
得益于这场官司,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能有机会一览哈佛数百年的秘密。揭开谜底才知道,我们所认为最重要的那些东西、我们所苦苦追求的那些东西,原来并不能帮助我们取得人生的成功。
哈佛的招生潜规则里,其实透露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终极规则:成功无关家庭和出身、无关财富和天赋,你需要具备两个能力,便可能获得哈佛的青睐、还可以在任何领域取得成绩,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哈佛的秘密
“哈佛大学招生涉嫌歧视亚裔美国人案”今年10月在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开庭。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美国的《平权法案》。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黑人等民权运动不断兴起,美国社会开始关注种族平等,为了避免高校录取中的种族歧视,给予少数裔(非洲裔、拉美裔、亚裔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学校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录取各个种族的申请者,而非专注于分数。
这意味着跟你竞争的是跟你相同肤色的同学,而非把所有候选者都放到一个池子里,公平地遴选。众所周知,亚洲学生普遍标化成绩较高,水涨船高,录取分数自然相比其他种族会相对增高,所以被录取的难度就更大。
“假设一个亚裔美国学生有25%的哈佛大学录取机率,那么如果他是白人,录取机率就会是35%,如果他是西班牙裔,他的录取机率就会变成75%,但如果他是非裔,他就有95%的可能性被录取。”SFFA(学生公平录取)组织在向美国法院递交证明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材料的时候如此形容。
与此同时,招生过程中的权力交易也被揭露出来,包括帮助奥巴马女儿等美国政商高层孩子“走后门”的Z名单等一一浮出水面。
面对这些不利条件,迫使哈佛大学必须要拼劲全力证明自己的招生过程并没有歧视某个特定人群,为此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向法院提交了整个招生标准,来证明自己并不存在所谓的“歧视”。
上面是哈佛大学多达200多项招生考核项目当中的一部分,这些考核项目种类繁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一些是大家能够想到的,包括成绩、特长、家庭背景等等,当然还有更多是很难想到的,比如你所在年级SAT成绩的平均数、你所在高中学生父母只有高中文化的比例、你所在社区只会说英语的人数比例、你所在社区平均家庭财富是多少等等,诸如此类。仿佛不是我去上大学,而是我的高中和我的社区去上大学。
当然,这些指标并不是说越高越好,而是方便哈佛大学把学生划分类别,让他们在同一类人群当中比较,这其实算是一种相对公平。
除了上述指标,加上考试成绩等硬性指标之外,影响哈佛入学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莫过于个性评分。这个分数占哈佛大学考核系统权重相当大,亚裔学生则是纷纷倒在了这个评分上,这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
至于什么样的个性获得高分、什么样的个性获得低分,哈佛大学并没有一个具象的标准,但是在它提交给法院的文件当中,举了几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
一名来自越南的学生,考试成绩只属中等,但同样被录取,原因在于他表现出了“富有感染力的快乐个性”;另一位被录取的学生分数也不高,除了她曾在一个管弦乐团担任第一小提琴手和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所显示出来的领导力外,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评价。老师们评价她是一个“谈吐得体、雄心勃勃、幽默风趣的人”。
大致总结上面的案例,可以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哈佛大学喜欢乐观、有幽默感的优秀人才。
哈佛大学并不是慈善机构,作为私立大学,它同样要取得成功。当然对它的考核,并不能像企业那样,收入多少、利润多少;而是看它培养出了多少人才,推动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怎么样的品牌和口碑等等。
哈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它源源不断地培养众多人才,这些人成为成功人士之后,从各个方面对学校进行回馈。
在这样的考核标准之下,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自然是要倾向于那些更有可能成功的人。那么谁是更有可能成功的人呢?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哈佛大学的招生面试官,你会录取下面哪个学生呢?
乐观和幽默感才是成功的捷径
幽默感是领导力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与人相处,意味着把事情做成。
——美国前总统 艾森豪威尔
所以,回到上面的那个问题,我想哈佛大学的招生面试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个学生,因为他/她未来成为成功人士的概率显然更大。当然,并不是说第一位学生不优秀,而是说他/她可能更适合专业类的院校,成为一个专业人才。
对于哈佛这样以培养未来领袖和精英的地方,学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乐观性格的培养和具备幽默感的领导力才是更加重要的修炼。
《哈佛商业评论》网站上的一篇文章《Leading with Humor》就讲述了幽默和成功直接紧密的联系:
工作场所需要笑声。根据像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这样严肃的机构的研究,每一次轻笑或狂笑都会带来许多商业利益。笑声缓解压力和无聊,提升参与度和幸福感,不仅激发创造力和协作,还激发分析精确度和生产力。
虽然幽默有这么多好处,但是笑声在今天的工作场合却是极度缺乏的:婴儿平均每天笑400次,而35岁以上的人只有15次。尤其是工作日比周末笑得次数少得多。
试想一下,你在刚刚过去的一天里笑了几次?
在这么“悲惨”的工作环境当中,恰好有一个同事很有幽默感,能够恰到好处地调节活跃气氛、拉近同事之间的关系,能够在谈判过程中用幽默睿智的回答化解对方的犀利提问等等,可以想象,这样的人肯定很容易脱颖而出。
你是喜欢跟一个乐观开朗、有幽默感的同事合作呢?还是喜欢跟一个整天神经兮兮、丧着脸,遇到一点事情就不得了的同事合作呢?
在Inc.com上一篇名为《Why Funny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ccording to Science》(中文译名《科学证明,幽默的人更容易成功》)则从科学角度论证了幽默与成功的关系。
实验可以说明:
如果你足够勇敢地讲述你想要讲述的笑话,无论成功与否,人们都会觉得你是一个自信的人;
千万不要担心自己讲了冷笑话会被嘲讽,事实上,即便你讲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也不会影响你的职业生涯,人们对你依然具有好感;
人们会认为幽默的男人/女人更加性感,更睿智。
所以,可套用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一句值得记住的话来呼应前面艾森豪威尔的话:“如果你能够学习幽默并真正控制它,那么你就知道你几乎可以控制其他一切。”
近年来,医学家正在研究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肿瘤防治方法——快乐。
癌细胞原本是体内的“好公民”,但由于种种原因诱发基因突变,不听从“组织”安排,肆意生长、掠夺资源、排挤正常细胞,进而演变为人体小社会里的一颗“毒瘤”。而人体就是癌细胞的宿主,情绪变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顶尖科学期刊《细胞》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者发现,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变肿瘤发生发展的进程。保持快乐,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的发展。
11月初,美国哈佛大学招生涉嫌歧视亚裔一案的审理进入尾声。该案自10月15日在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开审以来,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哈佛大学是否涉嫌歧视亚裔尚无定论,但是却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学历、地位、财富、背景这些我们视为成功的要素,都可能随时离你而去,而乐观幽默的性格,却是一生值得拥有的品质,它可以伴随我们经历人生低谷,在人生高潮时也可以让我们能足够接地气。
所以,努力尝试做一个让大家开怀大笑的人吧,乐观和幽默会给你带来好运气。
已对原文重新排版,阅读原文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