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本岛国到底有多可怕?衰退背后隐藏的惊人真相!-传阅头条

2016年10月9日 http://m.yinews.cn | 字体大小 | |繁體|

来源:牛熊档案


这两天,中国人的注意力被各地此起彼伏的“楼市新政”所吸引,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科技新闻,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2016年度的诺贝尔奖正在陆续揭晓,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


也许你要问了:这有什么新闻性吗?

当然有!大隅良典是2000年至今的17个年度里,第17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而且这17个奖项全部是自然科学奖,没有见仁见智、可以扯皮的文学奖或者和平奖(日本历史上获得过两个文学奖,一个和平奖)。

至此,日本已经有25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22个为自然科学奖。日本获得自然科学奖的人数,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奖大户”。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刚刚经历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这20年里,日本获得了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又恰恰在这20年里,日本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全球最低水平。今年7月,日本的失业率是3%,创下了21年的最低点。而经济正在复苏,开始加息的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5%左右,欧元区的失业率则高达10%!

人民币刚刚在10月1日纳入了“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而一项研究恰恰表明,自“特别提款权”诞生以来的40多年里,主要货币只有日元对SDR升值了大约50%,其他各国货币(新加坡除外)都对SDR大幅贬值,包括美元、英镑和人民币(见下图)。


也就是说,在日本经济衰退的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着一个被我们低估的日本。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的科技成就?

首先当然是政府重视。早在1995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其后制定了多个5年计划,比如第一个基本计划(1996-2000年)、第二基本计划(2001-2005年)。

日本试图通过这些战略举措,将日本建设成为:能够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国家;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

2001年3月,在第二基本计划(2001-2005年)里日本明确提出“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


今年1月22日,日本内阁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该计划提出,未来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

为此,日本政府未来5年将确保研发投资规模,力求官民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按GDP名义增长率年均3.3%计算,日本政府5年研发投资总额约为26万亿日元,约合1.45万亿人民币)。

日本认为教学科研行政人员层层审批才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因此行政很少干预科学研究,申报课题也无需层层审批,每次起码可以保障1、2年研究经费,给了科研人员年复一年,一辈子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不受干扰科研环境,而不必为经费四处费心。

日本大学多为研究型大学,科研氛围浓厚。日本优秀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很高,让他们可以专注于研究,很少出现“研而优则识仕”的现象,不会因为荣升院长,校长,而导致优秀学者在科研上止步。

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与屠呦呦的半个客厅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中国诺奖得主屠呦呦。屠呦呦获奖当时,正是黄晓明婚礼炒作期间。

当一位挥金如土的演员极尽奢靡办一场奢华的婚礼秀,费用两亿的时候,而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屠呦呦穷其一生所获报酬竟然不如baby一季跑男的收入。

这种巨大的反差与价值观的扭曲,进一步的放大了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奢靡的思想毒瘤。如果社会让这种风气裹挟任凭民众在娱乐致死中狂欢,我们靠什么去复兴中华的梦想?

所以,日本迄今为止获得的诺贝尔奖的人数和中国比分是22:1(这一分便是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实在值得深思。

日本科研诚信重过天。科学家一旦出现学术负面消息,就基本意味着其研究生涯的终结。曾经被认为有望获得诺奖的小保方晴子(下图)论文造假事件,给了日本全国极大震撼。


其次,是日本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将这件事做到极致。有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跟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国人崇尚的是善变的“互联网思维”。总是希望走捷径、抄近道,而不屑于“扎硬寨、打硬仗”。

“变态的日本”

这里说的“变态”,就是极致,就是要一个单点上做的“一厘米宽,一公里深”。

1、日本超过100年的公司有2.1万家,就是把一个产品做好,就做好一个泥鳅,一碗面,就能干100年。中国超过1000年的数字是7家

2、日本卖的矿泉水,最便宜的是依云。本国产都比依云贵。日本穷人吃进口产品,富人都吃本国产。

3、日本是一个对用户洞察很细致的民族,最关键的是,这几乎是所有日本创始人的共性,这就很可怕。所谓匠心,就是死磕一个点,把它变成深度搞定用户的产品。

——by金错刀

除了连续获得诺贝尔奖之外,在教育以创新方面日本同样有着耀眼的成绩:

1、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9.5%,均居世界第一。

早在1911年,6年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便达到98%;1947年,日本又将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日本雄厚的科技实力背后是对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的扎实发展,造就了平均文化素质高的日本国民,成为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


2、汤森路透公布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日本上榜公司数多达40家,美国35家,而中国除了台湾的联发科以外,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上榜。


日本制造这几年貌似遇到中国制造的狙击,但是,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在一些精密仪器上,还是差距巨大。


在媒体不断唱衰日本“失去的20年”的时候,日本其实正在“为未来投资”。日本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比德国、英国、法国3国的总和还要多;研究人员数量也仅次于美国,每万人劳动人口的研究人员数为全球之最。


即便如此,日本舆论并未沾沾自喜,未雨绸缪的呼声比较强烈。NHK评论称,“日本虽然狂揽诺贝尔奖,但其实是数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开花结果,应着眼未来,不能得意忘形。”

日本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秘密,就印在他们的钞票上,不信让我们看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货币上印的是政治人物或者开国领袖,只有日元纸币印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科学家。

1、这是现在流通的一万日元纸币,上面的人是福泽谕吉,他是日本明治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经深深地影响了明治维新运动。自1984年以来,日元纸币历经了多个版本,但是一万日元上印着的始终是他。


2、这是2004年版的五千日元,上面印着明治时代的女作家樋口一叶。

3、而在1984年版的五千日元上,印着的则是在明治时期推动女子教育发展的教育家和国际政治活动家新渡户稻造。


4、这是2004年版的一千日元,上面的人是野口英世,世界著名的细菌学家。


5、这是旧版的一千日元,上面印着大作家夏目漱石。


在货币上印上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头像,当然不能确保这个国家就一定能拿诺贝尔奖。可是,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曲折而隐秘的关联。你说对吗?

 

如内容缺失请阅读原文

※XuWenjim于2016-10-10 17:33:49修改了本文。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

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并点击上方举报钮,同时删除本文。) 本文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