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社新媒体部门怎么活下去?
关于传统媒体开发独立APP作用甚微甚至无用的观点,有些媒体同仁是不认同,说:在相当多的传统媒体,拥有独立APP已经成为一种标配。并且,如果没有独立APP,没有网站这样的载体,如何去和资本方讲故事?如何去向政府争取扶持资金?独立APP就好象实体经济中的固定资产,有了这个载体,才可以估值,有了估值,才可以变现。
如果是标配,那就配。我们不妨把开发独立APP,从资本方圈钱,向政府争取资金,称作传统媒体通过新媒体谋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途径。这也是传统媒体大佬想得到投得起,在投入在拼搏,同时在纠结在反思的事情。
由于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外部资本不太可能不大愿意进入,除了上市,融资的可能性不大。争取政府项目资金不容易,并且同一主题不可能年年申报,实际争取下来的钱虽然可能有好几百万元,但是往往连几年的人工成本都支付不了,所以大部分的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都是母体在硬投。同时,与资本方或政府的认同不同,客户对传媒新媒体的认同度十分有限,运营艰难。
讲资本故事也未必需要标配,比方说,三只松鼠、楼兰蜜语、维吉达尼、良品铺子这些知名品牌,主战场在天猫和京东,以它们的资金实力,难道没有能力去开发一款自己的标配商城?那他们为什么还是要选择在别人的平台上去发展,并且还会因为猫狗大战受到牵连?因为目标人群不会在意你有没有标配,他们的网络使用习惯不会因为某机构创造了某网络产品就改变。
在流通与传播领域,谁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你就必须上谁的平台,你无法忽视无法拒绝没有选择。没有自己的平台,有用户,是否就不能融资上市?戏在别人的舞台上唱,唱得好,同样可以讲资本故事。有标配,同样也不能违背人们接受信息产生交易的规律。
报纸在桌子上摆着,报箱里放着,手机在口袋里放着在手里玩着,物理距离只有几米,但是,从报纸版面到手机屏幕的距离,看得见摸得着碰不到,难以穿越。报纸可以用摇一摇用二维码靠奖品把互动锁定在自己的APP或者公众号里,但是,这种必须依靠奖品诱饵实现的互动,效果就仿佛用驼队穿越沙漠一样费力。
为什么不可以暂时放下对自己专属地盘的执着,以自己的内容生产优势,直接作为内容生产方,在别人的舞台上,以品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打造影响力,服务好目标用户人群,再采用社群与实体交往的方式获利呢?
1、版面引流:通过报刊优质栏目宣传网络直播平台,优质栏目容量有限,品质不能降低,影响力不容摊薄,广告成本高,我们就只通过预告做挂勾,将部分即看报纸又玩手机的中年人群引流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去。
2、直播爆破:在目标人群最爱使用的网络直播平台上,开办与栏目热线同号或者号码相近的网络直播频道,开发网络直播平台互动节目,进行民生维权互动或与合作商家合作的服务性直播。重要的是:内容不在报纸版面上展现,只在与网络直播平台同号的网站上公布,网站对下一步的社群裂变进行引流。
如果采用可以设置子频道的YY这样的直播平台,传统媒体完全可以采用开花式发散,报纸版面引流,直播多频道展现,可以讲美食,讲家俱,讲汽车,聊情感,开放式运营,可以开展网红培训等衍生业务,可以为下一步的联盟商家加盟设立专属子频道,可以为将来开展的阶梯拼团进行商品展示,甚至于可以关闭热线平台,只在直播平台处理读者报料与互动。直播平台相当容易进行微信群或QQ群等社群推广,每个项目都可以引导创建多个社群。
3、社群裂变:通过直播引导,形成多个不同目标社群,将原热线的部分职能转变成为群小二,服务不同人群,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社群裂变组合。
4、联盟组网:这个环节是整个模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在将来摆脱其他平台控制的最关键一环。
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通讯员系统,各地都有记者站,有些强势纸媒在一个大城市里就可能有成百上千的发行点。这是传统媒体拥有的独特优势资源,如果这些人只是卖卖报纸,是不是很浪费?
设计恰当的互利模式,使用社群工具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将他们改变成为社群联盟网点,通过城乡服务站,与居民区报纸发行点或社区超市等实体商家联盟,推广二维码,通过实实在在的人,组织社区社群。让联盟商家拥有通过传媒解决民生问题的优先权,和通过阶梯拼团获利的收益权。并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协作,在传统媒体的传播势力范围之内,组成拥有社群利器的实体网络。
5、阶梯拼团:通过实体联盟,进行社群推广与阶梯拼团,以反向团购活动与传统媒体主体的广告运营组合,实现价值转移。
报纸栏目为什么曾经或者依然在某些人群中强大,因为用户习惯!新民晚报夜光杯的作者是不是一定比人民日报社评的作者技术过硬?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是不是一定就非看不可?未必!但是,由于长期服务,由于读者已经形成了阅读习惯和依赖,相当部分人群会在栏目出版时锁定,人们打起栏目热线比打110更顺当。而一旦脱离了报纸品牌积淀的势力范围,换到PC端或者手机移动端的场景,这种优势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至于完全清零,但是,已经很微弱了。
在这些应用场景下,有更具力量的平台。如果我们能够作为内容提供方,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上生产内容,创建新的影响力,媒体品牌以及价值才可以延续。别人的平台好,我们暂时无法超越,我们就在别人的平台上唱戏,与我们最有缘的用户使用什么直播平台,YY、斗鱼、映客、微信,我们就使用什么平台,并在上面生产优质的互动内容,让人们在这些直播平台上,记住并且再度信赖我们。
传统媒体通过直播平台吸引目标服务对象,作为依然优秀的内容生产者,我们用我们最擅长的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与互动的能力,再度聚集目标细分人群,通过不同的服务,建立并推介社群,而社群建立起来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对直播平台进行通知与推荐,形成脱离于报纸版面的新传播循环。
直播平台与社群互动,再加上实体商家联盟的人际关系互动,就可以将目标人群转移到手机屏的新影响力中心上去,加上与直播平台同号的网站等配置网络产品的配合,就能够相对独立地以更符合用户习惯的新方式抓住移动端人群。这种方式,比媒体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去开发一款APP或者推介公众号,成本更低,更符合用户习惯,更容易产生持久效益。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