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毕淑敏:分别的艺术

2013年10月14日 毕淑敏 | 字体大小 | |繁體|

近读一文,内有几位日本女性,谈她们如何人到中年,就开始柔和淡定地筹划死亡。

有一位女性,从62岁起就把家中房子改建成3间,适合老年人居住,以用作“最后的栖身之所”。删繁就简,把用不着的家具统统卖掉,只剩下四把椅子,两个杯盘。丈夫叹道: 这么早就给我收拾好啦!

一位女儿为父母收拾遗物,她把父母家中的家具、衣物、餐具都处理了,母亲的日记,她带走了。但每读一遍,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当她49岁时,先烧掉了自己的日 记,然后把母亲的日记也断然烧光,从此一了百了。

读着这些文字,心好像被一只略带冷意的手轻轻握着,微痛而警醒。

现在社会在种种进步之中,也使死亡奢华和复杂起来。 你不在了,曾经陪你的那些物品还在。怎么办呢?你穿过的旧衣,色彩尺码打上强烈个人印记,假如没有英王妃黛安娜的名气,无人拍卖无处保存。你读过的旧书,假如不是当世文豪,现代文学馆也不 会收藏,只有车载斗量地卖废品。你用过的旧家具,假如不是紫檀或红木,或许丢弃垃圾堆;你的旧照片,将零落一地……

我原以为死亡的准备,主要是思想和意志方面。现在 才发觉,涉及死亡的物质和事务,也相当繁杂。或者说,只有更明智巧妙地摆下人生的最后棋子,才能更有质量地获得完整的尊严。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 毕淑敏)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

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并点击上方举报钮,同时删除本文。) 本文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