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揭示量子世界的奥秘:粒子的模糊性与纠缠现象
- 1. 量子世界的奇异之处2. 原子的历史演变3. 经典力学的局限4. 辐射与能量损失5. 能量量子化的提出6. 波尔模型的不足7. 德布罗意的波动概念8. 微观粒子的本质9. 量子场论中的电子10. 超距作用与传播子11. 传播子的作用12. 微观粒子的模型问题13. 粒子之间的无界限14. 电子云的概念15. 概率与原子半径16. 波尔模型与薛定谔模型的区别17. 测量的干扰18. 困难的观察19. 理解量子纠缠20. 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解21. 总结

1. 量子世界的奇异之处
为什么在量子世界中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如果用宏观案例比喻,就好比你此时此刻既在北京又在上海,这听起来的确很扯淡,但却是量子世界的普遍规律。我们熟悉的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的本质,都源于量子力学这种奇特的性质。看完本文,你将彻底搞清楚为什么量子世界会如此诡异。
2. 原子的历史演变
这一切都得从原子讲起。在20世纪之前,物理学家认为原子就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小球。到了1909年,卢瑟福的散射实验打破了这种认知,物理学家发现原子内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核心,这便是原子核。原子的结构是一群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了一种行星模型,这种模型也叫卢瑟福原子模型。

3. 经典力学的局限
原则上,卢瑟福原子模型最符合常识。在经典力学中,物理学家认为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向心力是电磁力提供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它们之间存在库伦力。这种关系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在形式上是一样的,电子的运动被认为与行星绕恒星运动类似,但很快,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问题。

4. 辐射与能量损失
根据经典的麦克斯韦电子理论,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电子在运动中会辐射电磁波,而电磁波是能量的表现。因此,电子会不断损失能量,最终坠落到原子核上。根据理论,坠落过程中辐射的电磁波波长不断向紫外线方向移动,这与我们观察到的事实不符。所以,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行星模型显然是错误的。

5. 能量量子化的提出
早在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他认为能量辐射的形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物体辐射的能量与频率之间并非成正比。布尔利用普朗克的概念,并结合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了能级跃迁模型。玻尔发现,能量量子化的轨道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解释原子的行为。

6. 波尔模型的不足
波尔的能级跃迁模型只部分解决了电子辐射能量的问题,仍然存在漏洞。最经典的问题之一是,处于定态中的电子为何不会辐射电磁波,这与客观现实相悖,因此波尔的模型只能算是半经典、半量子化的原子理论。

7. 德布罗意的波动概念
直到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概念,才有效解决了波尔模型的问题。德布罗意认为,电子也是一种波。因此,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并非严格的圆周运动,而是以波动形式进行的。

8. 微观粒子的本质
事实上,电子并不止是一种小球形粒子,电子没有明确的形状、边界,甚至没有体积。若要问电子体积有多大,严格来说,宇宙有多大,电子就有多大。这看似不可思议,但却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共识。

9. 量子场论中的电子
目前,物理学界对电子的最新认知是基于量子场论的。一种基本粒子是量子场的激发。不同的粒子对应不同的量子场,例如电子对应于电子场,光子对应于光子场,夸克对应于夸克场。量子场的范围可以延伸到宇宙的各个角落,因此一个粒子的本质是量子场。

10. 超距作用与传播子
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由原子构成,最外层的电子带负电。因此,物体之间的斥力本质上源于不同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之间的电磁力。实际上,核外电子并没有直接接触,而是存在真空区域。因此,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就像一种超距作用。

11. 传播子的作用
为了让这种超距作用在逻辑上自洽,我们假设核外电子之间的作用力是通过一种传播子来传递的。这种传播子即是虚光子。在电磁作用发生时,核外电子之间会通过虚光子不断交换以传递这种力。

12. 微观粒子的模型问题
如果将微观粒子认定为实心小球,就会出现问题。已假设粒子为小球,那么传播子与电子之间的力又是如何作用的?这就意味着在真空中,粒子之间很难产生作用,导致粒子无法相互作用。

13. 粒子之间的无界限
因此,微观粒子的特性在逻辑上只能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它们是模糊的,并且在整个空间中交织在一起。量子场并不承认超距作用,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物理法则不认可超距作用导致的,因此微观粒子只能以模糊的形态存在。

14. 电子云的概念
由于电子模糊不清,所以它可以出现在原子核外的任意位置,形成所谓的“电子云”。如果原子核外的电子是一团可以铺满整个空间的云,那么一个原子的体积将会变得无限大。然而,实际上我们观测到的原子却十分小。

15. 概率与原子半径
根据波动方程,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外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概率分布。以氢原子为例,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存在最大概率,越远离这个位置,其出现的概率会逐渐减小,这个距离被称为原子的半径。

16. 波尔模型与薛定谔模型的区别
在波尔的原子模型中,电子被认为始终处于这个半径轨道上,而在薛定谔模型中,电子只是在这个轨道上出现的概率最高,仍然可能出现在其它位置。理论预测显示,电子云的有效范围比质子云大10万倍。

17. 测量的干扰
要测量电子云的位置,需使用能量大、波长短的光子,但这会导致电子的动量不确定性增加,位置越精准,动量则越不确定。因此,测量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干扰。

18. 困难的观察
由于微观粒子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它们不可能定位为实心小球,无法明确其位置。因此,必须用概率来描述微观粒子。

19. 理解量子纠缠
讲到量子纠缠,纠缠粒子实际上是同一个粒子的两个部分,其能量分离为两个纠缠粒子,但它们依然共享同一量子场。因此,两个纠缠粒子间的超光速作用,为同一粒子在不同状态之间的瞬间变动。

20. 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解
应用这种思路理解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便容易得多。电子之所以能够同时经过双缝,并与自身发生干涉,源于电子的模糊状态允许它同时处于多个位置。

21. 总结
因此,正是由于微观粒子模糊不清且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才会导致量子力学中的粒子能够处于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等诡异现象。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