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衡量一个家庭是何种阶级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金钱,而是教育程度
其实我们大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只有动荡的年代才会有大规模的洗牌。和平的年代越久,阶级就越固化。目前中国的上升通道,不过都是之前动荡带来的余波罢了。
弄清楚这个道理,也许你就会搞清楚,为什么大城市的房价过去会一直涨,以后也会一直涨,涨到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很大程度上都是阶级固化所造成的
如果这些内容有点拗口,也许可以从这部纪录片说起
六娃在这里向你推荐一部由BBC出品,评价口碑仅次于《地球脉动》,关于阶级固化最深刻的纪录片:
《56UP》——14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开始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56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工薪家庭,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到了最新的第八季,他们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面对努力后依旧未曾改变的阶级,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生活是否仍将继续。
我很早就听说过这部纪录片,因为是一部真正的真人秀,当初也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最近听卢SIR说起这部纪录片,再去找就发现已经能找到很完整的一系列视频了。
最新的第八季完成于2012年,这一季一共三集,总共不到150分钟,也就是一部电影大片的时间,但是却能让我们了解15个英国各阶级孩子的一生,并通过他们,来认识这个已经逐渐固化的阶级社会。
15个孩子出身各不相同,来自各个阶级的家庭。
7岁的孩子基本都是天真烂漫的,但是长大之后所谓不同阶层过上了不同的生活
上层阶级的孩子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了,他们已经明确地规划了,或者是被父母明确地规划了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剑桥大学。
中层阶级的男孩们有着更加丰富的梦想,有的很务实,有的天马行空,女孩子则从小就被教育长大了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何时嫁人生子。
而穷人区的下层阶级孩子根本谈不上梦想,要谈也是当售货员、当驯马师,甚至有的孩子的愿望只是希望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
是不是一个人的出身,影响了他在儿时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决定着他的人生轨迹?
里面所谓的穷人区的几个孩子,他们的故事好像更加震撼人心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其实之一是这个女孩: Lynn
7岁时候的她很可爱
谈及她自己的梦想,不是当明星、科学家、艺术家,而只是想去伍而沃兹超市上班
为什么这样一个孩子有如此务实的梦想?原来是因为她就是成长于劳工阶层为主的伦敦东区。
而伦敦东区在历史上就被看成是贫民区,在柯南·道尔笔下,雾中的伦敦最危险之处,莫过于东区。这里临近码头,居民大多是卖苦力出身的穷人和外来移民,著名的“开膛手杰克”,就曾经在这里活动。
然后到了21岁
Lynn是一个活动儿童读书馆管理员,依旧在伦敦东区。
这时的Lynn充满爱心,和小朋友们相处让她很快乐,她认为,能够让小朋友发现书本中的乐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尽管这份工作,很显然,不能给她带来足够的收入。
但是随着英国教育经费缩减,活动图书馆被迫关闭,Lynn随后便失去了这份让她开心的工作。
42岁的Lynn
已经是这样的模样
这个时候的她在一家图书馆任职,依旧是在东伦敦,负责宣传儿童相关服务。
这份工作做到了49岁,可是随着她宣传的儿童服务越来越没有人听,工作领域越来越不具备专业性,政府对她的工作审查也越来越严。
56岁时,因为所在部门整个直接被裁掉,她也失去了为儿童服务宣传的岗位。
当导演问她过去三十年来,为儿童做的努力值得么。她很肯定的回答:非常值得。
可是想了一会后
还是不禁哭了
生活范围的大小其实是穷人和富人最明显的一个差距,富人们的生活范围可以是个豪宅、别墅、大城市、全世界甚至火星。可是穷人们只能一辈子窝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例如东伦敦里的一栋小房子,还是社会性住宅。
56岁的Lynn靠退休金过活,生活拮据。
和丈夫搬进更小的房子,乐观的她认为没问题的
可结果发生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最容易摧毁的,其实就是普通人,因为摧毁他们不费什么吹灰之力。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感慨命运对一个人的不公,或者造化弄人,但是纪录片里有一个片段却非常的耐人寻味
Lynn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她的两个女儿都很美
在学校表现很好,却没有继续去读大学
节目中,她的说法是对于女儿们没有继续接受教育并不后悔,这是她们共同商议的结果。但是显然,她还是有所怨言的,因为女儿莎拉生完孩子之后,面临着和她一样的问题。
产假结束后,就发现,自己已经被解雇了。
为了照顾家庭,抚养孙子,她的丈夫也必须延缓退休。可以说整个家族是典型的下层阶级,遗憾地是她的女儿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大学,也不得不继续停留在这个阶级。
尽管她表示很满意自己一生,很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可是也无法掩盖她对现实的失望。
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一项说话口语的她,这个时候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有些人再也无法重新站起来,很不幸他们将过得很惨。
也许你可以想象,多少次阵痛之后,才有可能有这样的感悟
而与之对应的上层阶层,沙发三剑客的故事又是这样的
如果说Lynn代表着这15个孩子或者整个社会中下层阶级的一生,悲惨而又乐观。那么“沙发三剑客”(三名孩子7岁时是好基友,总是在一张沙发上接受采访)中的Andrew和John则代表着上层阶级。
“沙发三剑客”是儿时的好基友
Andrew和John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金融时报》这种报纸
他们的眼界自然便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但是我想,这种眼界应该是父母赋予的,如同下层阶级的孩子眼界只限于东伦敦的平民区一样。
除此之外,父母还缜密地帮他们规划好了人生路线,比如Andrew,当被导演问起未来的计划,他是这样回答的:
普通的孩子可能这个年纪根本叫不上这些精英学校的名字吧,可他的人生规划精确到了哪个学校,哪个学院,这是阶级赋予的天赋。
而Andrew最后如愿进了查特豪斯中学,大学也不出所料地进入了剑桥攻读法律。
Andrew的愿望是当一个律师,28岁的他已经达成了这个愿望。35岁成长为了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后来他加入英国一个重要工业集团的法律事务部。
他的两名孩子,一个在伦敦金丝雀码头金融圈上班,一个刚从圣安德鲁斯学院毕业,接下来要到杜伦大学读硕士班。
56岁的他,半生一帆风顺,可以看到一切的步调,都极其符合他年少时家庭定下的目标,这也让他和他的家庭在上层阶级待得越来越稳固。
而另一位上层社会的孩子John,他小时候的规划和Andrew一般无二:
他如愿读了科雷苑预校和西敏学校,可是没能读上剑桥。
所以他去了牛津。
牛津毕业后,他如愿从事法律行业,是一名诉讼律师,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后来也有机会从政。但是实际上,他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能继续留在上层社会。
很多人看了节目以为,John一定是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强大特权,但是实际上,他的父亲在他9岁的时候就死了,母亲也不得不开始工作以支付他的学费。
而他读完牛津则靠的是奖学金。
如果John在父亲死后,意志消沉,或者他的母亲没有努力工作扛起家庭,那么显而易见这个上层社会的家庭很容易沦为中层甚至下层。
我们其实看过太多豪门落魄的例子,中国也有句古话叫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一个富裕的家庭发生了一些意外,或者他的继承者在舒适圈失去了斗志,那么就很容易落魄,所以想要想要在阶级中保持位置,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富者一样不例外。
而中层阶级或者下层阶级的人,想要往上爬,更是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而Neil则是整个纪录片最让我最心酸一位。
“沙发三剑客”中的最后一位:Neil
Neil是一个中层阶级家庭的孩子,在7岁的镜头里他十分可爱,兴奋地描述着他们三位好伙伴相约比剑,一同冒险的神奇故事,意气风发剑指江湖。(这就是沙发三剑客的由来)
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社区飞速而过的灿烂少年。
但是他没能进入梦想的牛津大学,虽然进入了亚伯丁大学,可是第一学期结束就因为精神问题辍学。
21岁的Neil
在建筑工地上班。
只能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可是他和我们很多人一样
都想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
可是28岁的他
成了一个漂泊在苏格兰西海岸的流浪汉。
到了35岁,他住在英国最北部,雪特兰群岛的一座社会住宅中。
这时候,导演问他,有没有想过7年之后你可能会做什么?
这个时候的Neil也完全没了儿时的灿烂,甚至没有提14年前自己想从政。他的回答让人心酸。
他想了一会,说:我可能会流浪在伦敦的街头
但是,7年之后的Neil,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在伦敦的流浪汉,而是成为了一名自由民主党成员。
原来Neil并没有放弃从政的梦想,在不断地努力后,他成功抓住了从政的机会,56岁的他成为了地区议员。
然而他的可悲之处在于,从中层阶级沦落到下层阶级,浑浑噩噩的他依旧记着自己的理想是从政,想成为有地位的上层人,尽管他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可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精神问题、十几年的流浪汉生活、到了56岁依旧是孤家寡人,他也是15个孩子里唯一没有结婚的人。
十五个孩子里
没有一个逃脱导演最初的推测
更遗憾地是,他们真的证明了,阶级的固化。几年前天涯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我一直收藏至今,说的是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和《56UP》相同的是,这些人也基本都按照着属于自己阶级的剧本走下去。
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在英国,衡量一个家庭是何种阶级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金钱,而是教育程度。
下层孩子们大多接受很少的教育,上层的则基本以牛津剑桥为归宿。这从根本上就决定了他们以后的人生走向,以及他们后代的受教育程度,这就是教育传承。
中国又何尝不是呢?为什么一个农村出一个大学生张灯结彩,恨不得摆上十桌酒席庆祝?正是因为教育传承很少有例外。与之相对的是,大城市生活的孩子们,上一个好大学却容易很多,正是因为家庭确保了教育资源会向他们倾斜。
但是遗憾的是,在中国差异化阶层的,除了教育,还有一样东西,他的名字叫房子
在中国,如果能够在大城市有一套房子,哪怕你是贷款买的,每个月都要付上高昂的月供,日子过得其实很拮据。可是在旁人看来,你已经是个中层阶级了。甚至这个房子能决定你的后代受何等教育。
上个世纪,整个中国都没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随着城市化加剧,发展的越来越快,从祖辈老房子拆迁中获利的人便很容易跻身中层阶级,而那些自古就没房子的人,要么下海经商,孤注一掷,要么就依旧在低层老实待着。
因为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再看现在和不远的将来,你有没有房子,在何处有房子,就会成为衡量你是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的标准。
于是,下层阶级的人拼命想在大城市买一套房子,就是为了能跻身中层,但是他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父母一辈的积蓄、自己半辈子的工资、极差的生活质量、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随时可能垮掉的身体,这是从低层迈入中层要付出的。
而如果中层的人想要跻身顶层,这种难度相比不必多说,除了以上那些乘十倍以外,可能连自己的人性都要搭进去。
可见想要打破阶级的枷锁是有多么困难。
所以更多的人希望在阶级内稳定,并不是因为没有冲破阶级的欲望,而是因为这个代价,承受不起。
我们大多数的奋斗目标应该是像John一样,保证自己在阶级中的位置。如果你想像Neil那样,以成为有地位的人为目标,打破阶级枷锁,那么要付出的,你是否能承担的起?
房子之所以会一直涨,正是因为阶级越来越稳固。
下层阶级的人努力一辈子是为了让自己在阶级内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中上层阶级的人努力一辈子,则是为了不让下面的人踩着自己爬上去。我们彼此不搭界的努力,让整个阶级越来越稳固。
中国人太多了,社会也太复杂,所以就需要更复杂的阶级构成,而划分阶级的标准就是房子。你买得起多贵的房子,就是什么阶级,而无数的人渴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往上爬一爬,所以房子其实不是一个理财产品,而是一个阶级的门票,这也注定了它会一直涨。
由于很多阶级的资源只能容纳下一定的人数,而且里面的人也都在努力保持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个阶级的门票只会越来越贵,贵到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阶级的门槛,注定是普通人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这个状态会持续多久呢?房价又什么时候才会跌呢?
之所以房价不能跌,是因为以目前中国的情况,一旦跌了,不只是意味着楼市泡沫破裂,经济大崩盘,而是代表着阶级之间的壁垒被破坏,这种情况,往往是社会大动荡的开始,这显然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好的结果。
很多国家都经历过楼市崩盘,但都很快复苏过来了,可是一旦如中国一样,上升到阶级层面,房子又如此捆绑人的一生,一旦崩盘又如何恢复呢?
我认为这个状态会持续很久,可这个是中国现在所特有的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像英国那样,以受教育程度为阶级的门槛才是必然,毕竟教育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唯一因素。所以,
什么时候
这个社会只去惩罚
不读书的人,而不是买不起房的人
这个社会才会多一点点希望
已对原文重新排版,阅读原文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