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失的“放学路上”

2013年9月18日  | 字体大小 | |繁體|

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下午4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已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开闸了,小 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无 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那是三教九流、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 的第一步……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 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摘自《杂文月刊》作者王开岭)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

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并点击上方举报钮,同时删除本文。) 本文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