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抛砖引玉:中国宠物保险市场初探

2019年4月26日 随便乱走 | 字体大小 | |繁體|

还记得2000年上映的那部美国华纳兄弟影业的【猫狗大战】吗?周末3天美国地区票房就飙升到2170万美元,稳居当月票房榜首。笔者当时弄不明白,一群猫猫狗狗居然能成为一部美国大片的主角,美国人是有多无聊啊?他们对这些四脚宠物的热爱是有多狂热?



现在,清晨经过你家小区,傍晚路过附件商业街的广场,牵狗逗猫的小姐姐和老阿姨们是不是已经成为一道固定的风景线?中国人对宠物的热爱,对宠物的依恋,似乎完全能和美国人匹敌。

让我们看看宠物行业的一组数据。


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包括上下游关联行业)的市场交易额达到1708亿元,其中宠物狗的交易额达到1056亿,宠物猫的交易额达到652亿元。从2012年起中国宠物行业的市场交易额逐年快速上升。



在中国饲养宠物的消费人群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占比54.81%),67%养宠人士具备大学以上文凭,受教育程度较高。58%的养宠者是女性,消费意愿较强。在宠物饲养的支出中,医疗支出也在逐年上升,2018年宠物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93亿元,占整体宠物市场的23%。



与上述快速上升的宠物行业相对比,宠物保险市场的情况如何呢?

根据外媒统计,英国的宠物保险(以意外险和健康险为主)渗透率为60%,也就是每10只宠物猫和宠物狗中就有6只被他们的主人投保了保险。美国的渗透率为10%,日本的渗透率为6%,而我们中国呢?无限接近于0。

笔者的手头没有中国宠物保险业务的整体市场统计,但相信整体保费规模不超过1亿元,且以宠物意外险、宠物伤人责任险为主,宠物医疗险的保费规模非常小。(2018年中国整体保险市场的规模达到3.8兆,其中寿险2.7兆,非寿险1.1兆)

能够提供宠物医疗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非常有限,只有PICC、CPIC、平安等少数几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在进行销售。上述这些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以互联网销售为主,有些是陈列在自营平台的保险商城内,有些是与一些宠物商品销售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和猫粮、狗粮、小猫磨牙器混在一起搭配推销。

从宠物饲养者的角度来看,相比宠物意外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宠物的健康医疗保险应该是主要需求点,然而保险公司对于宠物健康医疗保险的承保态度都是慎之又慎,能不碰就尽量不碰。



从现有宠物健康医疗保险产品的设计上就能看出端倪:基本都是高免赔(投保人要承担40%到60%甚至更高的自负额),限定少数几家宠物医院,且观察期较长。一般保险期限最长6个月,疾病等待期30天,癌症的观察期可能达到90天,保额设定较低(比如每次的限额不超过1000)。

造成这种有行无市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缺少经验数据,难以控制赔付率。海外宠物保险市场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大部分“坑”都踩过了,而中国的宠物保险业务起步不到10年,明抢好躲,“暗坑”难防啊!

第二:宠物饲养者以及宠物医疗机构的逆选择风险难以控制。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且目前很难找到解决方案的老问题。虽然上文有提到目前中国地区宠物的饲养者的67%以上是高学历人群,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硕士也难免在地铁玩一把“痴汉崛起”,你如何能保证TA不会通过虐待小动物来骗保险金呢?至于宠物医院,一个绝育手术就敢收你个上千,如果知道你有保险可以买单的,还不收你个上万?万一和宠物主人再一起精诚合作,保险公司想不死也难啊。



第三:通过互联网自营平台销售难以形成保费规模,通过和第三方渠道合作的获客成本太高,让营销员去线下销售则肯定没人搭理(肯定的啊!营销员就靠佣金过日子,卖个寿险保单或者人类的健康险、重疾之类的保险能赚几千块。卖个猫猫狗狗的保单估计只能赚点鱼虫饲料钱,没人有那闲工夫啊!)。所以这个险种卖不动!

第四:没有相关的立法。(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宠物保护法律,只有一些地区性法规。比如上海的养犬管理条例)无法可依,势必造成产品设计、渠道搭建、理赔风控等诸多方面的困难。

所以,中国宠物保险市场的现实情况就是存在需求,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日本宠物保险的渗透率约6%,2017年的保费规模已经达到500亿日元左右。中国的宠物拥有量是日本的5倍以上,哪怕渗透率只有1%,也已经可以匹敌日本市场的规模),承保经验匮乏,市场开发的道路上坑坑洼洼太多。大家都在这个迷宫前徘徊,想进去却又怕迷路。

对此,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已对原文重新排版,阅读原文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

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并点击上方举报钮,同时删除本文。) 本文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