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2018年保险业人身保险市场财务数据分析

2019年5月23日 中国保会研究中心 | 字体大小 | |繁體|

2018年保险行业年度财务数据已陆续公布,本公众号计划为大家作一个较为详细的财务数据分析。

上期推送的是2018年保险业财产保险市场财务数据分析之二,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2018年保险业人身保险市场财务数据分析。后续小编还会分别对上市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欢迎持续关注!

本期主题:

第四期:2018年保险业人身险市场财务数据分析

后期主题:

●2018年保险业财务数据分析-上市保险公司


一、2018年人身保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及其结构

2018年,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26260.87亿元(不包括中华联合控股寿险业务),同比增长0.85%,较2017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20.04%下滑了19.19个百分点,人身险市场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陡降,主要是源于占比最大的寿险业务出现了负增长。

从险种结构来看,2018年,寿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20722.86亿元,同比下降3.41%,其占人身险的比重由80.22%下降4.16个百分点至76.06%,寿险业务的下滑与2017年以来的寿险产品整顿、清理以及134号文和19号文的持续影响密切相关;健康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同比增速是去年的3倍有余,其在人身险的比重由16.41%上升到20%,增速提高、占比增大表明健康险发展势头强劲,在保险回归保障的监管指引下,理财型险种销售放缓,健康险市场大有发展前景;意外伤害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1075.55亿元,同比增长19.33%,其在人身险业务的比重由3.37%小幅上升到3.94%。



图1 2018年人身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及其变动

二、2018年人身险业务赔付支出及其变动

在赔付支出方面,随着存续业务的累积以及原保费收入的增长,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赔付支出达到6400.56亿元,同比增长5.04%。但是,随着业务结构的逐步调整,2018年寿险业务赔付支出4388.52亿元,相对增速有所放缓,同比下降4.07%;受我国个人医疗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影响,健康险业务赔付支出1744.34亿元,同比增长34.72%;意外伤害险业务赔付支出267.70亿元,同比增长19.68%。



图2 2018年人身险业务赔付支出及其变动

三、2018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与市场份额

截止到2018年12月底,我国人身险市场共有91家公司,其中中资人身险公司63家,共实现原保费收入24134.33亿元,同比增速仅为0.12%,市场份额却由2017年的92.57%下降到91.90%;外资人身险公司28家,共实现原保费收入2126.54亿元,同比增长9.98%,同比增速远高于中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7.43%上升到8.10%。可见,外资人身险公司虽然在保费规模上无法与中资人身险公司抗衡,但在人身险市场内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及134号文的持续影响下,外资人身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险企一向注重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

2018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排名前十的公司共实现原保费收入19299.92亿元,占整个人身险市场份额的比重从2017年的71.32%上升到73.51%,较去年同期提升2.19个百分点,大公司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得益于大型险企在渠道、产品、管理、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从原保费收入的排名来看,2018年国寿股份实现原保费收入5362.06亿元,依然稳坐寿险老大的宝座,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19.67%上升到2018年的20.42%,仅高出排名第二的平安人寿3.4个百分点,平安人寿凭借全球领先的科技,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技术助力业务降本增效,强化风控,提高竞争优势,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14.17%上升到17.02%;而安邦人寿的市场份额由2017年第三直接跌出前十,下滑至2018年的22名,主要是受到自2018年2月份被接管风波的影响。2018年尽管寿险行业整体遇冷,业绩普遍下滑,但是华夏人寿却一枝独秀,其凭借资产驱动负债模式顺利实现弯道超车,原保费收入由2017年的869.5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82.7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82.01%,排名由2017年的第9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4名。

表1 2017—2018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前十的公司及其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整理

四、2018年全国各地区人身险业务原保费收入情况分析

(一)2018年全国各地区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状况

2018年全国共实现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20722.86亿元,同比下降3.41%,寿险业务收缩主要是受年金类产品设计调整的影响。整体上来看各地区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实现正增长的有20个地区,出现负增长的有16个地区,实现正增长与负增长的地区基本持平。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增速最快的是内蒙古地区,同比增长15.01%,而增速最慢的是上海、北京、辽宁。上海地区负增长达到29.69%,主要是由于行业转型、政策变动的原因。

从各地区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排名来看,榜单前三甲并没有发生变化,江苏以1985.32亿元的原保费收入保持第一,但同比增速却下降了10.22%;广东实现原保费收入1946.71亿元位居第二,同比下降0.37%;山东实现原保费收入1442.97亿元,同比增长2.52%,排名第三;而宁夏、青海和西藏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依然垫底,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83.10、34.67、4.38亿元。其中宁夏和青海实现了正增长,增速分别为2.28%和0.95%,西藏地区则出现了负增长,增速为-5.67%。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寿险业务发展最慢的都是位于西部地区,这与西部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不匹配有一定关系。

表2 2018年全国各地区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规模及其变动

数据来源: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整理

(二)全国各地区意外险原保费收入状况

2018年全国意外险业务整体保持良好态势。各地区意外险业务原保费收入排名中,位于前三甲的地区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排名有所变动,但广东依然以119.13亿保费规模保持第一,同比增速为24.49%;上海地区排名上升一个名次,位居第二,实现原保费收入82.07亿元,同比增长33.77%;江苏地区较2017年下滑一个名次,排名第三,实现原保费收入78.11亿元,同比增长12.14%。而宁夏、西藏、青海地区仍是位于榜单尾部,其中青海地区以2.61亿元的原保费收入垫底。不难发现,排名靠前的主要位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后三名都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扶持西部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势在必行。从意外险业务原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速来看,全国各省市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海南同比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6.05%,厦门同比增速最慢,同比增长仅为0.9%。

表3 2018年全国各地区意外险业务原保费收入规模及其变动

数据来源: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整理

(三)全国各地区健康险原保费收入状况

相较2018年寿险保费增速低迷的情况,健康险业务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在当前保险产品回归保障型的监管指引下,理财型险种销售放缓,以健康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产品将会大力发展。

各地区健康险业务中,广东省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25%,以479.57亿元的原保费收入保持第一;山东地区排名较2017年上升一个名次,位居第二,实现原保费收入401.61亿元,同比增长32.19%;而江苏地区由第二滑落至第三,原保费收入为395.04亿元,同比增长11.40%;排名最后的仍然是青海和西藏地区,原保费收入分别是13.35亿元和3.44亿元,同比均实现了正增长,增速分别为29.81%和7.24%。从原保费增速来看,河南地区增速仍是最高,达到53.48%,主要优势在于人口基数大;而增速最低的地区是辽宁,增速为-4.32%,也是全国健康险业务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地区。

表4 2018年全国各地区健康险原保费收入规模及其变动

五、中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分析

截止到2018年12月底,全国共有中资人身险公司63家,较去年新增了三峡人寿、北京人寿、瑞华健康、海保人寿、国富人寿、国宝人寿6家公司。从原保费收入的增幅来看,同比增长的有34家,共实现原保费收入20477.59亿元;同比下滑的有19家,共实现原保费收入3651.10亿元。

从保费增速来看,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增速最快的是复兴联合健康,增速高达781.62%。该公司于2017年初成立,保费基数小,同比增长最快;而和谐健康增速最慢,为-98.99%,原因是2017年监管机构加强市场整治力度后,在健康险名义下的大量理财产品被叫停,中短存续期产品被挤出。非专业健康险公司中,爱心人寿和招商仁和同比增速最快,分别为584.45%和457.68%,这两家公司都是2017年6月成立,保费基数小;而华汇人寿、安邦人寿降幅最大,同比分别下降了91.44%和89.66%,安邦人寿主要系2017年接管风波的影响,而华汇人寿主要受到内部股权纷争的影响。人身险原保费收入下滑,一方面源于政策影响导致年金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转型,保险回归保障需要时间来消化。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弱化收益属性,让保险姓保,更有利于中国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表5 2018年中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排名

与去年同期相比,原保费收入排名前十的中资人身险公司榜单中添加了一位新成员——天安人寿,而安邦人寿由于接管风波不幸出局。榜单中的其他成员仍然继续保持在前十名,只是排名略有改变,其中国寿股份以20.42%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平安人寿维持第二,市场份额由14.17%上升到17.02%,太保人寿重回前三,市场份额也由2017年的6.68%上升到7.67%。 名次上升最多的是华夏人寿,由第九名上升到第四名,市场份额由3.34%上升到6.03%。

表6 2018年中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前十名

六、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分析

2018年,全国共有28家外资人身险公司,其中原保费收入同比上升的有22家,共实现原保费收入1673.85 亿元;同比下降的有6家,共实现原保费收入452.69亿元。从保费规模来看,工银安盛凭借特有的银行渠道共实现原保费收入336.81亿元,位居榜首;排名最后的是中法人寿,原保费收入仅为11.3万元,同比下降37.43%,原因在于其偿付能力不足,停止开展新业务。从保费增速来看,同比增长最快的是复星保德信,实现原保费收入12.60亿元,同比增长90.34%,主要原因在于其健康险和个人年金业务的快速发展,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加192.59%,由2017年的0.54亿上升到1.04亿元,个人年金业务同比增加103%,由2017年的6.17亿上升到12.53亿元;同比降幅最大的是交银康联,同比下降38.94%,从披露的年报数据上来看,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趸交保费被大力压缩,由2017年的83.55亿元下降到15.04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2.0%。

外资人身险公司共实现原保费收入2126.54亿元,同比增长9.98%,市场份额也由2017年的7.43%上升到8.10%,虽然其保费规模远低于中资险企,但是在严监管、整乱象的环境下,其市场份额不降反升,是由于外资人身险公司一直比较注重保障特征,新的监管环境对其冲击较小。

表7 2018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排名

原保费收入排名前十的外资人身险公司的榜单阵容未发生改变,只是排名略有变动。工银安盛保持第一,市场份额由1.52%下降到1.28%,恒大人寿和友邦人寿分别以1.23%、1.20%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二、第三。原保费收入排名中,名次下滑最多的是交银康联,由2017年的第四名滑落至第十名,市场份额由0.5%下降到0.31%,主要与公司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压缩趸交业务有关。

表8 2018年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前十名

七、2018年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末,47家中资和27家外资人身险公司公布了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数据,74家人身险公司总计实现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8953.73亿元,同比增长34.98%。中资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7749.80亿元,同比增长38.38%,占人身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的97.44%;而外资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下降30.19%,滑至203.93亿元,占人身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的2.56%。行业转型艰难,原保险保费增速难以提振,发力投资型险种成为一些人身险公司加大现金流的共同选择,而外资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不升反降,这与外资险企一直注重保障型产品发展的经营方式有关。

在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的规模来看,安邦人寿以2133.83亿元超过平安,位居榜首,同比增长295.46%;平安人寿排名滑至第二,新增交费为1094.27亿元,同比增长12.93%,但平安人寿由于其原保险保费收入规模较大,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的规模虽然同比上升,但其占比并未逾越监管红线;而华夏人寿在经历万能险高速扩张后,进行整改、大力减少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导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下降18.12%至723.28亿元。从在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的增速来看,国华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增速最快,同比增加702.52%至221.13亿元,而该公司2017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26亿元,较2016年的124亿元有大幅下降。国华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近三年出现的大幅变动,主要是因为公司在综合考量各渠道的业务特点和市场形势,以及产品监管政策调整等因素后,确定实行差异化的产品供给和业务节奏,阶段性推出万能险产品,为全面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表9 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前十的公司

八、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情况分析

根据各家保险公司披露的2018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人身险公司整体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5%,较2017年下降10个百分点,原因是由于自2017年“严监管”时代的来临,通过增资扩股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得相对不容易,但各家公司情况有异。2018年有4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亮红灯”,分别是吉祥人寿、珠江人寿、百年人寿、中法人寿。根据原保监会2017年10月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偿付能力达标必须满足:

(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

(2)综合偿付能力不低于100%;

(3)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级。

4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中,吉祥人寿、珠江人寿、百年人寿都是由于风险综合评级低于B,而中法人寿则是由于偿付能力不足、风险评级过低不达标。但是,根据银保监复〔2018〕478号,吉祥人寿增资方案获得银保监会批复,获准增资11.6亿,增资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到18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至174%,偿付能力困境解除。2019年3月14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批准百年人寿和珠江人寿,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成功后将会结束偿付能力“危机”。 中法人寿因经营费用支出导致实际资本持续下降,且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从未补充过资本金,公司持续亏损导致资本金已消耗殆尽,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评估体系下,总体偿付能力低于监管要求水平。偿付能力高低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经营规模、经营步伐等有关,若偿付能力相对不足,对内可以采取开源节流、降低费用支出、降低规模扩张速度等措施予以缓解,外部则可通过谋求注资,以提升偿付能力。 中法人寿目前已基本停止开展新业务,已采取管理层降薪,削减非必要支出等多项应急措施暂缓风险暴露,欲摆脱偿付能力问题,公司仍需持续全力推动增资扩股工作。

表10 2018年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排行榜

注:(1)国华人寿、5家养老保险公司、安邦系仍未公布偿付能力报告。

(2)数据来源:根据13精公众号整理。


已对原文重新排版,阅读原文

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组合专题技术…:

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并点击上方举报钮,同时删除本文。) 本文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