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项目管理评估模型TQM、EFQM、PM-BOK、OPM3、ICB、IPMA
引言
今天,对于项目商务负责人和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使项目获得成功,如何沉淀优秀的项目管理经验,已成为势在必行的需求。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资质水平,国际项目管理研究机构和组织,定义了不同的项目管理能力评估标准,以便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的项目能够互相交流学习,同时激励项目团队不断提高,提升组织项目管理水平。今天,笔者来带大家看一看有哪些主流的项目管理能力评估模型。
一、基础管理标准
(1)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是对一个组织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及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从而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是改善企业运营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TQM的核心理念包括:
顾客满意:顾客即所提供产品的接受者,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
附加价值: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功能价值,追求组织最大的经营绩效和个人最大的工作绩效。
持续改善:建立以PDCA循环为基础的持续改善的管理体系
IPMA在研究TQM的基础上,在卓越项目成功的定义上,引入了TQM的基本理念,即:
卓越项目应是一个“让利益相关方均满意”的项目;
卓越项目应是一个能给企业或社会带来附加价值的项目;
卓越项目应是一个能够通过PDCA持续改进的进程。
这三大理念奠定了PE模型的基础评估思路,无论是指标的设定还是评估方式的设计都将围绕这三大理念进行。下图为标准选择的详细列表说明。

(2)EFQM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愈来愈多的管理者关注业务卓越化管理,而欧洲品质管理基金会建立的EFQM业务卓越模型(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EFQM模型,则给组织提供了一个用于自我业务评价和改进的工具。
EFQM模型承认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达到可持续的卓越绩效。 但是,EFQM同时假定,不管是从绩效、员工、顾客,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衡量,达到卓越的前提必须是,在有力的领导下,战略决策通过人际合作、资源及流程得到贯彻执行。
EFQM模型是欧洲大陆使用最广的质量管理架构,模型是一个非硬性规定的全面质量管理架构,包括9个原则, 其中5个属于“引擎”(Enablers),4个属于“结果”(Results)。 “引擎”原则指导企业怎么做。 “结果”原则指导企业达到具体目标。 “引擎”导致“结果”,来自“结果”的反馈帮助进一步提高“引擎”。这九个基本原则包括:
引擎类原则:领导、战略与策划、人力、合作关系和资源、过程;
结果类原则:顾客结果、员工结果、社会结果、主要绩效结果
IPMA在研究EFQM的基础上,在设计PE模型上主要引入了两个核心内容:
卓越项目的成功应是在高效领导下,在正确战略指引下,在合理资源过程管控下,实现社会、利益相关方、成员及绩效多方面的成功;
PE模型将以“引擎” “结果”的模式作为基本指标结构。

二、项目管理标准
(1)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今天,项目管理已成为一个系统全面独立的管理专业,而作为最早推出的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已经在全球获得了普遍认可。所谓“普遍认可”,是指PM-BOK中收录梳理的知识、方法、工具,在大多数时候,都适用于大多数项目,并且其价值和有效性都已获得验证,使用这些知识、方法、工具,能够提高很多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从其知识领域划分上,分为如下十个板块:
1、项目整合管理
2、项目范围管理
3、项目时间管理
4、项目成本管理
5、项目质量管理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7、项目沟通管理
8、项目风险管理
9、项目采购管理
10、项目干系人管理
(2)OPM3(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是评估组织通过管理单个项目和项目组合来实施自己战略目标能力的方法,也是帮助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法。OPM3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之一,其从组织的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定义了通过项目实施组织战略的过程能力。
OPM3模型的基本构成有以下要素: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是指经实践证明和得到广泛认同的比较成熟的做法,即某行业目前所公认的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途径或方法。
关键性能指标(KPI):能够定量或定性的确定与一种能力相关的输出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程度。
路径(pathways):识别能力整合成“最佳实践”的路径,包括一个“最佳实践”内部的和不同“最佳实践”之间的各种能力的相互关系。
在PE模型设计中,参考OPM3的内容主要包括:
最佳实践的展示:在PE模型的指标框架下,对卓越项目的评定,主要即针对“最佳实践”的水平做出评定,判定项目中的“最佳实践”是否经过证明?是否能够形成知识积累?是否能够广泛推广?
PE模型在其指标框架下,也将所有的卓越项目的“最佳实践”进行了积累和梳理,并据此为企业发展项目管理能力提供指导依据。

(3)ICB(IPMA Cometence Baseline)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基准(ICB)是IPMA开发的一个通用的国际标准,对项目管理资质认证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评价。ICB将项目管理能力定义为:知识 经验 个人素质,从技术范畴、行为范畴以及环境范畴三个大范畴中挑选出46个项目管理能力要素,ICB第三个版本中提出了将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素划分为三个模块:

三、IPMA 卓越项目管理模型(IPMA Project Excellence Model)
IPMA国际项目管理大奖是由世界上成立最早的项目管理专业组织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设立的一个专业奖项,国际项目管理大奖评选的依据是“卓越项目管理模型”(Project Excellence Model)。
PE模型是IPMA一直致力于研究卓越项目的管理特征,在积累了大量的成功项目数据的基础上,参考一些成熟的管理模型,推出了自己的大奖评估模型,从演变历史上,大奖评估模型经理了三次大的调整,自2015年起,IPMA正式发布了最新的评估模型,即为PE模型(IPMA Project Excellence Model)。
PE模型主要参考了以上介绍的两大类标准,即基础管理标准和项目管理标准。从模型的架构和基本理念上,IPMA主要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和欧洲质量管理模型(EFQM)完成了PE模型的设计工作。
在PE模型的设计上,除了参考通用的管理模型外,IPMA依托多年积累的项目管理理论,将自身开发的多个项目管理模型有机融入到PE模型中,主要包括三大项目管理标准模型,这三大模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PE模型的架构设计,能边界的通过三个层次来反映项目的全部管理状态。
第一层次(基础层次):领域Areas——卓越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员及目标、过程及资源、 结果)。前两点与项目管理状态直接相关,第三个与项目成果直接相关。针对领域的评估能很好的反馈出实施水平,全面展示项目实施成果的核心能力。
第二层次(知识层次):标准Criteria——基于卓越项目的核心领域,针对领域中的关键要素,形成可测量、可持续发展、可及时反馈标准结构,这是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积累。
第三层次(展示层次):案例Examples——第三层次主要是指实践中常见的优秀项目。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除提高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企业的项目环境外,还能通过项目实践,不管改善项目标准(第二层次),最终提升项目领域的完善(第一层次)。
PE模型的指标结构如下图:与人员及目标相关的管理领域是卓越项目模型的基础。优秀的管理人员、清晰的目标设定,对推动项目进步,达到既定标准至关重要。具体分为:
(A1)领导力和价值观;
(A2)目标和战略;
(A3)项目团队,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2)B——过程及资源针对项目过程和资源的管理水平,代表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这一领域的成果也为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分为:
(B1)项目过程管理和资源管理
(B2)其他关键流程和资源管理
(3)C——成果项目成果是项目卓越模型领域中的一个必要的证明,也是项目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实际收益的系统表现。对成果的评定将证明,在项目实践中,优秀的项目管理方法、高效的管理水平,必将获得所有利益相关方均满意的卓越的项目成果。具体分为:
(C1)客户满意度
(C2)项目团队满意度
(C3)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
(C4)项目的结果及对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 自媒体文章质量如何AI知道,这是微信的自动评估算法
- 邱强:纪检监察大数据建设助推社会治理科技化
- 某金融保险数据中心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运维经验分享 | 最佳实践
- 信托计划与资产管理计划的区别
-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
- 深度长文:保险行业投资机会
- 新华社公布禁用词全收录
- 互联网的历史(1969-2009)
- 寿险业数字化升级思考和实践
- 项目管理中的十大知识域、五大过程组
- 论文1:论项目的整体管理
- 论文2:论信息系统项目的范围管理
- 论文3:论项目的进度管理
- 论文4:论项目的成本管理
- 论文5:论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
- 论文6:论项目的沟通管理
- 论文7:论信息系统项目的干系人管理
- 论文8:论项目的采购管理
- 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